close

204.jpg   今日偷閒到師大參加了陳國偉教授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的演講,講題是「知識移動與現代開化:台灣推理小說的發展與進程」,收穫頗多略有所感,特為文與讀者諸君分享。與去年(2007)的「推理小說在台灣-解嚴20年來推理小說的發展」的座談相較,陳國偉教授從1898年台灣可考的第一篇推理創作談起,前一場座談我下了「台灣推理二十年」的標題,而這場演講可叫做「台灣推理百年史」了。


  基本上,這場演講相當程度與《文訊》雜誌269期(2008年三月號)中〈本土推理.百年孤寂——台灣推理小說發展概論〉有相同之處,沒聽到這場演講的讀友或可找這本《文訊》來初步了解一下學者眼中的台灣推理文學演進史。演講主要的一大部分在於講述推理小說到台灣的三階段進程,分別為「日治時期的本格輸入」、「80年代:以《推理雜誌》為中心」與「90年代晚期以後的網路世代」,這三個階段附以陳國偉教授所初步編纂的台灣推理年表,就將台灣的推理小說史往前推了將近九十年!

  以往談到台灣推理小說史、創作年表等,常以林佛兒《島嶼謀殺案》(1984)或是1984年《推理》雜誌月刊創刊為起點,但以呂淳鈺(2004)與陳教授的看法,1898年發表於《台灣新報》的〈艋舺殺人事件〉為目前可考的台灣第一篇推理創作,所以1898年可稱為台灣推理元年目前看來殆無疑義。從這年開始的日領時期,陳教授區分了「在台日人」與「台灣文人」的書寫,以及可能的因襲背景不同,「在台日人」可能認為自己是在台灣寫作的日本作家,所吸收皆為黑岩淚香等先行者改寫引進的西方作品;相對的,「台灣文人」可能沒有上述土壤,所以來自於中國公案小說,以及程小青等人譯介的歐美作品為主要養分來源。

  同一個時代,同一個地區、不同種族、以不同文字書寫、根源於不同的背景,這樣的時空因素真的很有意思。

  進入到《推理》雜誌的時代,這部份的歷史大家比較清楚,我就不廢言了,詳情可參考「推理小說在台灣-解嚴20年來推理小說的發展」的座談紀錄,收錄在《文訊》雜誌269期(2008年三月號)與《推理》雜誌281期(2008年三月號)。期間本土推理作家陸續冒出,有些至今仍創作不輟。

  第三階段則是「90年代晚期以後的網路世代」,網路世代造成推理迷之間互動頻繁、成立虛擬社群、Web2.0興起,從以往紙本的單方面傳輸進化到雙向的對話,推理知識也透過網路而容易取得。我個人看來這是一個極為不穩定的狀況。誠如陳教授所用的「『並時』的大爆炸景觀」說法,出版量的遽增,台灣讀者同時接觸到推理史上最古老到最新潮的作品,一股腦全往讀者身上推去,若干消化不良的讀者,多多少少會出現時空錯亂的情況。

  對於這時期小說創作而言,我覺得也是很難說出一個什麼樣的定論。推理小說作者自然會創作自己所認定的推理小說,也因此,信奉清涼院流水與森村誠一的作者自然會寫出南轅北轍的作品來。這一波興起的台灣推理小說作者,會寫出什麼東西來,說實在很令我好奇的,畢竟在這個時期,有太多東西可以讀,太多面向可以下筆為文了。

  陳教授在說明台灣推理作品出版現況時,也約略提到了對於「明日便利書」擔憂。原因在於便利書常被視為一種消耗品,看過即丟,加上沒有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圖書館一旦不典藏,多年以後恐怕搜尋不易,對於台灣推理創作的保存,絕非好事。

  以上是大致的印象,隨手記記。比較好玩的是目前有三版的台灣推理年表,看看最終會不會出現所謂的主流版本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呂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