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行李箱男孩》 書名:Drengen i kufferten
書系:馬可孛羅 Echo
作者:琳恩.卡波布 Lene Kaaberbøl
作者:安奈特.婓瑞斯 Agnete Friis
成書年代:2008年

心得:

  這本《行李箱男孩》是由兩位丹麥女作家合寫的長篇小說,正巧的是,我上一本讀完的西方作品也是丹麥作家作品。我由丹麥男作家彼得.霍格(Peter Høeg)的《雪中第六感》中,理解1992年前後的丹麥與格陵蘭間的國族認同關係;現在則由琳恩.卡波布與安奈特.婓瑞斯所寫的故事裡,體認了歐盟貧富國度間的人口移動與分配不均的問題。

  看來都是相當大的命題,但兩本書的寫法迥異:彼得.霍格讓主角史蜜拉直接說出觀點,她以一己之力對抗她所看不慣的種種;《行李箱男孩》則是以微觀角度刻畫情節,讓三個家庭面對不同的問題,經由一樁綁架案的發生與追查,呈現出丹麥與立陶宛(或是其他可對應的區域富國與窮國)的社會現象與不平等。以社會學來分的話,《雪中第六感》讀來像讀鉅觀社會學、《行李箱男孩》就是微觀社會學了。

  可別以為我這樣說是小看了《行李箱男孩》。本作有個非常驚悚的開場,一位女子拉開行李箱,一個小男孩全身赤裸被「摺」在裡面,活著。究竟為了什麼原因要偷渡這個異國小孩?使人為奴的童工?還是使人為娼的童妓?不論是什麼,都讓我渾身不舒服。

  好在這不是電影《即刻救援》的那種模式,有著限時破案的壓力,一旦超過某個時間點,女孩、小孩就會被送到其他國家,再也找不回來。《行李箱男孩》的犯罪案件發生到一半,被一位愛心值爆表的護士妮娜發現了,也就是上述的那個驚悚開場,她決定不顧一切插手,自此歹徒的計畫開始走樣,犯行只好更加兇殘,已期將罪案導回(歹徒的)正軌。

  就如同所有失蹤兒童的案件一樣,有揪心痛苦的家屬,誠如丹尼斯.勒翰在《再見寶貝,再見》所言:「我可以告訴你,直到你的孩子在某個夜裡失蹤,你才會了解夜晚有多長」,小男孩的單親母親西濟妲想盡辦法要找回自己的小孩;護士妮娜要伸出援手將小男孩脫離惡徒追蹤並送回原生家庭;這兩位女性擔起了故事前中段的主要戲份,面對惡徒的死命追蹤,讀者只能期待作者好心一點,不要凌遲主角、也別凌遲讀者了。

  簡言之,從《行李箱男孩》的微觀角度出發,透過兩位女性行動者的觀點,勾勒出富國與窮國間畸形單向的人口流動、經濟地位不平等、以及社會制度的巨大差異:富國丹麥的護士妮娜可以拋夫棄子只為伸張可憐瘦弱的兒童權,窮國立陶宛的失子母親報案只受到警察的冷淡對待。這不只是一部懸疑驚悚小說,更是一部寓社會觀察、經濟制度、福利體制於小說的傑出作品。

  不同於波瀾壯闊的大部頭作品,這部《行李箱男孩》提供了不同的觀察角度,十分推薦給諸位讀者。
2008年《行李箱男孩》1  
[ 利益揭露 ]
本書籍係由為馬可孛羅出版社撰寫本書短文推薦而得,不需退還,市價300元,本人接受書籍前除短文推薦外,並未承諾撰寫相關評論或介紹。

[ 相關連結 ]
購書《行李箱男孩》(博客來網路書店)

 

arrow
arrow

    呂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