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第13位名偵探》.jpg 書名:13人目の探偵士
作者:山口雅也
書系:皇冠 山口雅也作品集 1
成書年代:1987-1992-2004年

心得:

  最近老是看到一些「給推理迷看的推理小說」,或者說「給推理迷看更能領略樂趣的推理小說」,我認為像是綾辻行人《推理大師的惡夢》或東野圭吾《名偵探的守則》即屬此類,我最近讀的則是柄刀一《OZ的迷宮》與這本山口雅也的《第13位名偵探》。

  初讀山口雅也的作品是《活屍之死》,活人在該作品中被殺後會復活,這麼一來不就十分不利兇手犯案了嗎?單是死者復活述說自己是怎麼被殺的就有夠顛覆的了,更別說在該作品裡,復活之後的活屍,還會遭遇到其他的暗算,真是相當匪夷所思的劇情設計,單看書名以為是陰慘慘的故事,讀後發現是相當歡樂的作品,就此對山口雅也印象深刻。

  這部《第13位名偵探》也帶給我極高的閱讀樂趣。本書在1987年時是以遊戲書方式出現,後經改寫刊登於雜誌、最後單獨出書。所以本作確實充滿遊戲性質,跟玩電腦遊戲一樣,玩家(讀者)可以選擇下一步要往哪裡走。當然不是在這個路口要左轉或右轉那樣簡單(作者很貼心,左轉或右轉都寫出來了,讀者不用選),而是「挑偵探」。

  故事的主述失憶者「我」,在面對三個偵探大師可供諮詢時,究竟要找哪一位?山口雅也讓讀者選,厲害的是不論選哪一個,都不影響後續案件的發展,而且三個偵探各具特色,身為讀者是三個偵探的部份都讀才過癮。

  然而,這不是所謂的「一案三破」。雖然名著《毒巧克力命案》有著「一案六破」的神妙推理,但六破的過程是逐一揭露真相,意思是說當知道A證據時兇手是某甲,但出現B證據以後兇手就指向某乙了,而C證詞卻讓某丙成為兇手......所以「一案六破」的過程中有不斷揭露的證據出現,案件還是有進展,不然第一破時候就知道真兇是誰,讀者哪想花時間看剩下的解謎。

  《第13位名偵探》的「一案三破」,不是《毒巧克力命案》中的逐步揭露真相法,因為是遊戲書,不論選擇哪一位偵探,證據都會公平出現,甚至可以看見一樣的證詞出現三次(作者這稿費賺得會心虛吧?)。卻也不是同一個真兇透過不同的偵探被指認了三次,這樣讀者會無聊,而且兇手也漏了太多破綻了。

  山口雅也採用的是比較取巧的作法(以下反白,涉及劇情),他讓偵探們的推理是錯的,而且是不同錯法。這些錯誤不僅揭露了部份事實,也推進了劇情。在三位偵探分別做出錯誤的推理之後(讀者可以看一個就好,不用三個都看),故事讓主角龐克刑警——基德來帥氣破案。這種寫法讓故事不無聊,也無法不這麼寫。畢竟在名偵探氾濫的國度裡,偵探一旦滿街都是,就跟一般人沒什麼兩樣了。君不見清涼院流水裡的JDC,偵探可以是死者、證人、兇手、路人不一而足。

  山口雅也還有另一個取巧,就是密室詭計(以下再度反白,涉及謎底)。那個密室根本不是密室,「我」明明就受傷昏倒在密室裡,伴隨一具屍體,而三位偵探大師彷彿都無視該人,硬要把它當成密室詭計來解,硬是花了不少篇幅,最後無法自圓其說。

  《第13位名偵探》最讓我佩服的地方有三:一是遊戲書的設計,儘管有我上述的取巧部份,但要寫成這樣也非常驚人了;二是死前留言的設計,有別於傳統的「死者寫不完就死了」、「偵探看不懂留言」或「死者怕兇手抹去而故以寫得曖昧」三種作法,相當有說服力;三是章節安排上運用了「敘述性詭計」,而且是「就算事先告訴你是敘述性詭計,你想破頭也看不出來詭計在哪裡」那種等級的,只能說作者在文字與認知的曖昧性上相當了得。

  儘管山口雅也在後記中自承《第13位名偵探》是「習作」,我認為一來這是自謙,二來是在發表時序上吃了虧。畢竟我認為這種還未有正規作品發表前就出現的反諷推理作品,不容易受到正面評價。綾辻行人《推理大師的惡夢》與東野圭吾《名偵探的守則》就會讓人覺得是作者在深諳推理小說後發表的游刃有餘的遊戲之作,綾辻與東野早已證明自己可以認真,而現在證明自己也可戲謔。相較之下山口雅也則是先戲謔,能不能擠身推理文壇,還得看往後有沒有「正規」的作品出現。要說這些都是我後見之明的推論,日本也是有莫名其妙就出道、受歡迎、台灣還引進的作家,這些作家就把我上述的理論打巴掌了,所以這段請大家看看就算,要討論也可,不要鞭太大力。

  本作是「給推理迷看更能領略樂趣的推理小說」,真心推薦給所有推理迷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呂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