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行列車殺人事件〉發表於推理雜誌269期(2007年三月號)。

  〈上行列車殺人事件〉這篇短篇推理小說,是在2004年12月25日至隔年7月17日完成的。不過可別以為這篇兩萬字不到的小說需要半年的時間來寫,萬一我是職業小說家,那不早就餓死了。我猜我與一般作者並無不同,都是從生活中提取靈感。有時我會寫在小本子裡以免忘記,有時候我就會直接打開Word開始寫幾個字,這就是我的寫作開始日期。
  不過我有個毛病,就是謎團(或詭計)在腦海醞釀階段的時候,總是覺得這足以撐起一篇有趣的小說,但真正下筆寫了一半之後,卻發現這個謎團根本就沒有想像中的有趣,所以在無法讓小說變得更好看的情形之下,常常寫到一半就擱筆。然後久久以後打開檔案重看,看看會不會有什麼新想法出現。沒有的話,就繼續擱著,有的話,就寫完它。對這一篇而言,我的新想法就是,從「金香店同時賣金銀紙與煙火爆竹」,讓主角韋達霖推演出「肥料農藥不分家,死者是買肥料而非農藥」。

   一開始,故事的點子來源是在某次瀏覽網頁,無意間發現從台東站出發的列車,無論是往北開或往南開,都是「上行列車」。這個發現讓我非常興奮,因為可以寫台灣的鐵道推理了啊!而且這 點是台灣特有的現象,要寫本土推理,有這個當作核心謎團真是太有意思了!比起某些日本推理作品,僅單純的時刻表就寫成一本本的長篇推理,我的構想有趣多了。

  不過就如我先前所說,我常常寫一半就卡住,這回我又卡住了。卡到我覺得我這輩子再也寫不出來了,既然我寫不出來,那就別把這點子自己獨占。我甚至想過把這主意貼出去,讓有心用這個現象當謎團的作家,可以寫出屬於台灣的鐵道推理。不過後來我就寫出來了,這想法也就不了了之。不過我現在仍認為,「台東出發的列車皆為上行」這個現象,在我小說裡並未有最佳的發揮,要是有其它推理作家願意挑戰看看,我十分樂見。反正這現象也不是我發現的,大家可以儘可能拿去用。

  雖然2005年夏天就寫完,不過我2006年8月才投稿,但這篇小說在《推理》雜誌第269期(2007年三月號)才刊登出來,在讀者讀本篇的時候,會發現一個時代錯誤(anachronisms)的Goof。小說中提到「不久以後高速鐵路就要通車」,但高鐵已於2007年1月5日正式營運。在這裡為自己辯白一下,一來我投稿時高鐵的確未通車,二來《推理》雜誌的編輯也沒跟我說幾月號要登,所以我無從修正這點。這個Goof只要簡單改成「最近高鐵也已通車」就沒問題了。

  另外一個Goof應屬Factual errors。這一點在與陳國偉老師(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新世代小說家、推理文學評論者)討論本作初稿時他已提及;在刊登之後,網友boutade也在其Blog提到這個缺點。這個錯誤是發生在警方對於案發現場的鑑識過程。我在小說中的設計是「案發現場有二毒物,一於梅子綠茶,一於礦泉水,警方在驗出看起來較為可疑的梅子綠茶發現毒物後,就沒驗礦泉水,造成辦案盲點。韋達霖發現毒物應有二,所以破案」,但前述兩位皆認為警方應會同時化驗死者身旁的遺物,而且化驗需要一些時間,不太可能因為一下子就確認梅子綠茶有毒,所以沒驗礦泉水。雖然我在發表前就已發現這一點是可能的錯誤,但我深知若修正這一點,我的結局就引不出來了,所以還是硬著頭皮決定不作修改,還是投稿了。

  網友端木無語在伍立奇社區的留言板提供另一個Goof,我不知該算是哪一種Goof。他表示,小說裡不曾提到死者和潘嫌是同居關係,而且當時潘嫌已經有了女朋友,也應不可能和死者同居,潘嫌因為怕被毒死而開始把家中已開封的食品丟掉,似乎說不過去。我承認這真的是我疏忽,是我想少了。要是能夠透過秀秀之口,多加幾句說明潘嫌與死者仍然藕斷絲連,有所往來,甚至還常常到他家走動的話,就可以解決這個缺點。

  在本作裡,主角夫妻的名字出現了,韋達霖與易月理,不過女主角的姓似乎還沒機會提到就是了。這對夫妻除了親密互動有點噁心之外,似乎還挺受讀者歡迎的。韋達霖的「都市鄉巴佬」理論,更是廣受好評呢!

  謝謝所有認真讀過我小說的朋友,以及各位所提供的寶貴意見。歡迎繼續跟我多多討論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呂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