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959030946a1.jpg 書名:鎧甲館事件
書系:馥林 ACROSS 02
作者:冷言
成書年代:2007年

心得:

  台灣推理作家冷言的長篇作品,挑戰密室推理。前作《上帝禁區》挑戰雙胞胎詭計,這回則選擇密室推理,冷言的企圖心有目共睹,我想他應該會想把所有詭計都寫過一遍才對。

  密室推理,亦即不可能的犯罪,當貌似不可能的犯罪被證實為可能實現,往往給予讀者極大滿足。密室推理就是這樣,但密室殺人一定有方法,如密室其實非密室、密室有躲人、現場被外人誤認為密室、心理性密室的盲點、物理性密室的機關,種種都可能在案發之初,眾人驚呼:「這是密室!」

  其實真正密室中是不可能殺人案的,所以作者一定要給一個說法,對於純粹的密室推理小說,這個說法關係到小說的成敗,讀者反應大概是介於「哇!竟然可以這樣!(拜倒)」到「原來只是這樣喔!(丟書)」。請注意,我說的是純粹的密室推理小說,而非有出現密室的推理小說。

  以綾十行人的館系列為例,密室出現密道幾乎是推理讀者有的基本認知,所以一旦劇中人發現有密道而解開密室殺人疑雲,讀者也不至於會太過不滿,畢竟館系列的迷人之處不在於密室推理。

  《鎧甲館事件》就給我這樣的感覺。相隔二十年的兩樁密室殺人案,看起來頗有那麼一回事,不過解謎之後的滿足感並不高,讀者大概會與書中角色一樣說「就這樣?這根本不能算密室嘛!」。然而誠如我先前所言,《鎧甲館事件》並不是純然的密室推理小說,在密室殺人之外,至少還有人體出現再消失之謎、洋娃娃說話之謎、鎧甲館命名之謎、兩份遺囑的擬法與目的何在等謎團。這些謎團與最初的密室殺人案結合在一起,強化了案件的複雜度,帶來頗為愉快的閱讀體驗,而眾謎團在解謎篇一次解決,讀來頗為過癮。

  既然是台灣作家的作品,我就斗膽提供一些意見好了,總比寫給國外作家意見狗吠火車好多了。作者將故事分為四部,以四段不同角色的自述構成,分別為「第一部1986年秋」、「第二部前篇1987年秋」、「第三部2006年秋」、「第二部後篇1992年秋」、「第四部2006年秋」。其中1986年與2006年分別發生密室殺人案,但在其他篇的年份上,雖然作者有給一些理由,不過我還是看得很彆扭。以第二部前篇為例,有什麼事不能馬上弄懂說清楚呢?一定要拖個一年,又在秋天,然後再開始討論命案給讀者看嗎?有些卡在嘴邊的疑惑應該要馬上處理的,難道這幾位角色都一點疑惑都沒有?甚至要到一年之後才發現當年案件的一些破綻?再來是第二部後篇,發生在1992年,對案件推動並沒有幫助,只是在為了大結局的愛情埋伏線而已。

  作者甚至在其中一部分的自述中,安排了敘述性詭計趣味的文字,但本書不是在玩敘述性詭計,所以是不是有必要這樣寫?我是覺得沒這樣寫應該也不會有任何影響才對。以下未讀勿看,有興趣者請反白。相隔20年的愛情是很浪漫沒錯,潛伏(?)在男生身邊長達15年也是很有毅力,但難道非得等到再發生一件命案女生才肯揭露身份嗎?要是都沒發生案件呢?會不會太苦戀了點。而且,應徵助理的時候(案發5年後)男生沒有辦法聽音辨人,在第二件命案(案發20年後)男生憑著一句話就認出女生是誰,男生的心思細密程度相當不平衡。這些質疑其實不影響故事進行,只是就情節合理度提出來請諸位參考一下。

  說實在的,我喜歡《鎧甲館事件》遠高於《上帝禁區》,不過兩作皆參加皇冠大眾小說獎,前者只進入初選,後者卻進入了複選;大概就跟我喜愛寵物先生的〈名為殺意的觀察報告〉多於〈犯罪紅線〉,後者卻得了獎一樣,參加文學獎果然是需要一點時機與運氣,評審口味也是難以捉摸。所幸《鎧甲館事件》有正式出版機會,讓讀者有更多機會可以接觸到台灣作者的推理作品,還請讀者多多支持囉!

[ 延伸閱讀 ]
相見不相識,讀《鎧甲館事件》(by 栞)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呂仁 的頭像
    呂仁

    呂仁茶社話推理

    呂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