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松鶴樓
作者:余心樂
收錄於:1988年十一月九日起《歐洲日報》
1989年六月號《推理》月刊雜誌第56期
2008年《洗錢大獨家》
成書年代:1988年
心得:
要讀這篇小說,一定要把創作年考慮進來。雖然說我們也常讀到更早以前的國外作品,但就我個人而言,若讀到國外作品與台灣風土不同,我都是看過就算,但台灣是我生長之地,對於作品中的一些說法與自身感受不同,若考慮進時代因素,那閱讀時的扞格之感,就不那麼嚴重了。
這篇余心樂先生的推理小說處女作,無疑是一篇嚴謹的解謎推理,是屬於破解不在場證明的推理小說。故事發生在瑞士的「松鶴樓」餐館,當時還是學生身份的留學生偵探張漢瑞,就在該餐館打工,也參與了整個事件。
本作有著古典解謎的架構,舉例而言,有限的登場人物中幾乎每一位都與死者有所不和,所以都有動機;偵探細問每一位的不在場證明,也作成詳細的表格輔助,偵探並逐一對於每位嫌犯的動機與行兇機會加以推敲;犯罪現場也有平面圖供參考,甚至在《推理》月刊雜誌的版本裡,還附上了「至此,讀者諸君大致上似已可根據各種已出現的線索,發揮豐富的想像力,做一番初步推理分析了!」的字樣,不過我猜這是雜誌社編輯所加,新版本裡並沒有。通篇讀來就是充滿解謎趣味,也體現余心樂創作初期熱烈擁抱古典解謎的風格。
![]() 余心樂先生在刊載〈松鶴樓〉的《推理》第56期上簽名, 簽的是本名朱文輝。 |
作者寫法偏向老派作風,以前讀《推理》就能感受到,外國譯名幾乎譯成中式寫法,如Dorothy L. Sayers譯作謝逸詩,在本身作品中,也是如此處理外國人名,如賀松雅(Sonja Hohler)、賴蜜雪(Michelle Leimer)等,當我在新版中讀到安娜.柯勒(Anna Koller)時(p. 13)(舊版寫成「柯安娜」),我一度以為余心樂要放棄這種寫法了。結果並沒有,安娜.柯勒只出現這一次,後面的安娜.柯勒還是柯安娜,出現這種只改一個人名(也只改了一次)的做法,實在令我納悶。
此外,新版比舊版好在有平面圖,外國人名有原文對照,而且有一篇作者後記,無法取得早期《推理》月刊雜誌的讀者,不要錯過這個機會找來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