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Double, Double
書系:臉譜 艾勒里.昆恩作品系列 32
作者:艾勒里.昆恩 Ellery Queen
成書年代:1950年
心得:
推理作家兼偵探艾勒里.昆恩自《凶手是狐》之後,再度來到萊維爾鎮,這回也是應邀破解謎案,萊維爾鎮實在應該頒個「本鎮偵探」的名號給他(相較於書裡本鎮隱士、本鎮酒鬼、本鎮乞丐、本鎮之賊、本鎮哲學家的用法),然後在本案結束之後,再頒個「人口控制總工程師」的頭銜給他,畢竟本案在昆恩的無效率之下,萊維爾鎮有效地削減了人口數字。
昆恩接觸《雙面萊維爾》一案,源於一個老頭的失蹤,他正值青春年華的女兒--黎蔓,前往紐約向昆恩求助,昆恩受不了美女謎案誘惑,便一頭栽進這個案子。在昆恩抵達萊維爾之前,已經有兩樁死亡、一件失蹤案了,古典時期的偵探在警方面前絕對吃得開,更何況是在本鎮破過案子的昆恩。於是他與黎蔓一起帶領讀者深入探查這個案子。
這部作品有著看來很吸引人的成分:童謠殺人、龐大遺產、美女遺孤、甚至最後偵探本人都身陷險境,但加起來的效果卻不怎麼樣。我仔細想了想,原因出在作者對於案件的安排上缺乏唯一性,讀起來很不暢快。是自殺或謀殺?是意外或謀殺?是失蹤或謀殺?我都快要跟書中的道金警長一樣,叫昆恩不要杞人憂天,什麼都往陰謀論上想去了。
讓我難以理解的是,在人口問題越來越獲得紓解(人越死越多)的同時,證據並未越浮越多,唯一的收穫是嫌疑犯越來越少,甚至在破案的時候昆恩都使出了超鳥的方式,讓我非常難以接受。如果偵探沒有證據,無法定罪,那要不學阿嘉莎.克莉絲蒂的《落幕》手法,或是用冥冥之中自有定數來個意外天災也不錯,偏偏作者選擇了一個相當薄弱的緝兇法。
如果真照昆恩所說這個案子沒有任何證據,那真兇只要什麼都不承認就萬無一失,根本不用管偵探的小動作,犯下這麼多案件的兇手心理素質這麼差,說什麼我都不會相信。對於創作者而言,我想設計完全犯罪、誤導劇中人與讀者是很快樂的事,然而若不留點小辮子給偵探最終破案,那推理小說就不成其為推理小說了。
以下附上《雙面萊維爾》裡的鵝媽媽童謠(對,又是驚心動魄鵝媽媽)的原文與譯文對照。
Mother Goose 〈Rich Man, Poor Man〉 Rich man, Poor man, Beggarman, Thief. Doctor, Lawyer, Merchant, Chief. Tinker, Tailor, Soldier, Sailor, Gentleman, Apothecary, Ploughboy, Thief. |
鵝媽媽童謠 〈富人,窮人〉 富人, 窮人, 乞丐, 小偷。 醫生, 律師, 商人, 頭目。 鍋匠, 裁縫, 士兵, 水手, 紳士, 藥師, 耕童, 小偷。 |
[ 延伸閱讀 ]
鵝媽媽童謠〈Rich Man, Poor Man〉來源網站(英文)
鵝媽媽童謠集(中文)(by 砂礫)
購書:博客來網路書店
[ 萊維爾鎮六作 ]
1942年《災難之城》《多災小鎮》(Calamity Town)臉譜昆恩系列10
1945年《凶手是狐》(The Murderer Is a Fox)臉譜昆恩系列31
1948年《十日驚奇》(Ten Days' Wonder)臉譜昆恩系列14
1950年《雙面萊維爾》(Double, Double)臉譜昆恩系列32
1952年《國王死了》(The King Is Dead)臉譜昆恩系列
1970年《他最後的女人》(The Last Woman in His Life)尚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