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聖者之物》 書名:Relic
書系:三采 iREAD 54
作者:Douglas Preston & Lincoln Child 普萊斯頓&柴爾德
成書年代:1995年

心得:

  我前一部讀普萊斯頓與柴爾德合著的作品是2004年的《硫磺之火》,這回則往回九年,讀了這本「潘德嘉+達戈斯塔」探案雙人組的首部作品。普萊斯頓與柴爾德的作品在台灣出了五本,最大特色恐怕是望之卻步的厚度,然而作者卻將故事情節安排得緊張刺激,厚雖厚,卻少有冷場。

  這是個講「演化」的故事,演化一旦出了差錯,就冒出怪物來了,好萊塢電影已經嚇了我們許多次,暗示這是有可能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推理小說中的怪物就不一定了,如果是本格解謎類的,那怪物的出現多為附會,引用遠古傳說帶來恐怖氣氛;或者以最科學的角度古案今破,說明當年的怪物傳說究竟由何而來,一連串的巧合、迷信、人為因素等等的條件配合之下,一則怪物故事就流傳下來了。

  《聖者之物》的作法不是這樣,作者以「科學」的角度來說明怪物存在的可能性,小說好看的地方在於,作者真能說服讀者這事情有可能發生,雖然說以亞馬遜流域的未知領域來當成一切故事的開端,普萊斯頓與柴爾德絕不是第一(組)人,但亞馬遜流域這麼大,作者要說有個神秘種族有種神秘儀式還有種神秘聖獸,只要讀起來夠有道理,讀者還是看的津津有味,更別說作者把故事安排在博物館之中,眾多學者一一跳出來說如此演化的種種可能性,「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王勇平, 2011)。
 
  既然書中真的出現怪物,那就順便聊一下書名的問題,我相信出版社在決定原文書名「Relic」究竟要怎麼譯時應該傷了不少腦筋,如果是宗教用語,Relic是「聖骨、聖物」之意,像是耶穌的裹屍布之類的,用《聖者之物》當書名略合故事內容,因為這牽涉到亞馬遜流域柯索加人的宗教儀式;但Relic若翻成生物學名詞,則有「孑遺種」之意。

  「孑遺種」意指殘存生物,也譯作殘遺種,指的是「因環境變化而只殘留在某一地區的生物或物種」,孑遺種分佈地區的縮小,是由於地質史變遷,該種在原來生存地區大量絕滅所致(以上定義取自網路)。這就完全符合《聖者之物》的故事,專屬於亞馬遜流域柯索加人的瑪汶傳說,這隻「瑪汶」就是「孑遺種」,所以關於本書書名,翻成《聖者之物》是比較有想像力一點,翻成「孑遺種」則是更貼合內容(儘管一點都不吸引人就是了)。

  我翻閱此書時已是成書,書中誤植了兩個年代,我看書習慣先搞懂書籍寫作與出版年代,《聖者之物》是1995年的作品,但在第13頁第1行、與第196頁倒數第3行,都出現了「1998年」的字樣,這本當然不是科幻小說,而是將「1988年」寫錯了,多了十年,這個錯誤讓我一頭霧水,心想故事怎麼在前18頁,就從「1987年」、「1998年」、又跳到「紐約今日」?紐約今日不是1995年嗎?下一刷希望有機會改正這個錯誤。

  對讀者而言,能夠參與邏輯解謎的部分可能不高,但閱讀時的緊張刺激與引人入勝,本書實屬上乘之作。

[ 利益揭露 ]
本書籍係由三采出版社免費提供,主動寄送,不需退還,市價380元,本人接受書籍前並未承諾撰寫相關評論或介紹。

[ 相關連結 ]
購書:博客來網路書店
1995年《聖者之物》l

arrow
arrow

    呂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