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羅:1936年《底牌》書名:Cards On The Table
書系:遠景 克莉絲蒂探案系列 31
書系:遠流 克莉絲蒂推理全集 04
書系:遠流 克莉絲蒂120誕辰紀念版 08
作者:阿嘉莎.克莉絲蒂 Agatha Christie
成書年代:1936年

心得:

  故事角色認為自己是真人,所以也把其他故事角色當真人這可以理解,如白羅故事中提到福爾摩斯,就是把福爾摩斯當成真人來看待。而發生在故事中的故事,如奧利薇夫人筆下的芬蘭偵探「史文.赫森」、或是《謀殺在雲端》的偵探作家丹尼爾.克蘭西筆下的「威布罕.賴斯」,就被當作可以隨意操弄的角色,讓他吃蘋果就吃蘋果、啃指甲就啃指甲。但是作者本人如果把角色當真人,那感覺就怪怪的,畢竟我沒有聽過「阿嘉莎.克莉絲蒂是海斯汀文學代理人」這種說法,而柯南.道爾與華生就有。我會有這些奇怪的想法,是因為在本書之前,有篇「作者前言」告訴讀者,當白羅告訴海斯汀這個案子時,海斯汀覺得不精彩。

  《底牌》這個案子成書晚於《ABC謀殺案》,而在《ABC謀殺案》中,白羅告訴海斯汀他喜歡非常單純的犯罪,然後講了四人打牌,坐在一旁的人死亡,究竟是四人中誰殺了他(頁19)。這幾乎就是《底牌》的情節,《ABC謀殺案》於1936年1月出版,《底牌》初連載發表於1936年五月的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當時是週刊,成書於同年11月。前者早出版十個月,我不知道寫到這段話時,《底牌》寫完了沒有?一整個有種「在這部小說裡打下一部小說廣告」的感覺。

  實際上的案子,則不只一具屍體與四個嫌疑犯。有位對白羅吹噓他喜歡「收集兇手」的找死者,說哪天來開個趴,請白羅來參觀一下他的「收藏」,於是白羅去了,同時還出現克莉絲蒂筆下另外三名主角,分別為推理小說家奧利薇夫人、蘇格蘭場的巴鬥主任、情報局的雷斯上校,然後還有四個其他客人,打橋牌打到一半,這位趕著投胎的主人果然一路好走了,這兩桌客人頓時變成四個偵探和四個嫌疑犯,於是四名偵探聯手逮真凶。

  如果我是第一次讀克莉絲蒂,我大概會猜兇手一定是四個偵探之一,這樣才有意外性。但是克莉絲蒂在作者前言挑明了說,本書只有四個嫌疑犯,加上巴鬥主任(《煙囪的秘密》、《七鐘面》、《殺人不難》、《本末倒置》的主角)與雷斯上校(《褐衣男子》、《魂縈舊恨》的主角,《尼羅河謀殺案》中協助白羅)都有以他們為主角的探案故事,而推理小說家奧利薇夫人雖然沒有獨立辦案,但在後來也出場數次,亦曾經請白羅協助,所以說什麼這四位都不會是兇手。

  死者謝塔納「收集兇手」的意思,是說他知道有些人犯下了殺人案而逍遙法外,他以知道這些人的祕密而自得其樂,他八成就是知道太多而被殺掉的。但是對於眼前這件殺人案,就算這四名嫌疑犯在多年前殺過人而逃掉制裁,那也不見得就代表他或她殺了謝塔納。所以當白羅想要查出究竟四位嫌疑犯曾犯下的案子,就被其他偵探質疑,覺得當年的案件與今日的案件是獨立事件,彼此無涉。

  其實我認同海斯汀不喜歡《底牌》,因為我也不太喜歡。理由之一是因為有四位偵探,他們分工、交換情報,白羅不是唯一偵探,其他偵探都不夠神,沒意思;理由之二是,偵探對於四名嫌疑犯花了許多時間,反而對於現在這件案件出力不多(或是沒有著力點),冷案沒有辦法破得明快,就只能說,可能是透過什麼方式犯下的;理由之三,白羅查案時一直要犯人回憶玩牌的房間長什麼樣子,卻沒有對解謎產生致命一擊效果,有點無趣。

  《底牌》這個故事發表於1936年,但根據推理,這個案件發生於1921年。原因如下,白羅只在比利時失敗過一次〈巧克力盒謎案〉,他在《危機四伏》(Peril at End House, 1932, p.174)中提到「一八九三年在比利時我曾經失手過一次。記得吧,海斯汀--那個巧克力盒的案子,我跟你說過」,又在本作中提到「上次失敗是二十八年前的事了。即便如此,那次也是情有可原」,所以推敲起來是1921年。但是本故事中卻提到「就算我們確定某人在一九一二年曾經把他的老姑姑推下樓去,又對一九三七年的這件案子有多大幫助?」(頁73),問題是這本小說發表於1936年,怎樣也不可能案發於1937年,這樣的錯置讓我感到相當納悶。

  福爾摩斯再度串場兩次。「夏洛克.福爾摩斯,對嗎?夜裡狗沒有叫,其中一定有詐!」(頁99)。角色評價白羅:「看來倒不像個福爾摩斯」(頁212)。白羅提到自己的著名案件「一把刀子,曾經有十二個人,用它殺死一個男人。國際鐵路臥車公司把它送給我當紀念。」(頁217)知道的讀者讀到這些句子就不禁會心一笑。

  奧利薇夫人在本作中的出場,提到了她是《書房女屍之謎》的作者(頁16),這個翻譯就很沒意思,這本書就是克莉絲六年後(1942年)發表的《The Body in the Library》,屬於瑪波小姐探案,要照遠流的最終的譯名的話,應該要翻成《藏書室的陌生人》,可惜對照我手上這本2002年3月1日一刷的書,書末的「克莉絲蒂推理原著出版年表」裡,還是暫譯成《書房女屍之謎》,所以正文中這樣譯,我可以理解。不是不能這樣譯,只是未能與正式的中譯本連結的話,讀者可能會少了一點樂趣。不知道「克莉絲蒂120誕辰紀念版」有沒有修正過來?

  也因此,奧利薇夫人被視為克莉絲蒂於書中的化身,這麼一來,在本作中,她自己說「要是我,就絕對不重覆使用相同的模式謀殺。」巴鬥問「難道你沒寫過兩次相同的情節?」白羅就吐她槽:「比方說《忘憂樹謀殺案》和《蠟燭的啟示》。」(頁74)這一段,就顯得相當有意思,一來說明她(不論是小說中的她或現實中的她,都)會寫相同的情節,二來說明原來白羅不只自己是偵探,居然還讀偵探小說,不然他不可能指出奧利薇夫人的重覆之處。

  大衛.蘇謝(David Suchet)版的電視劇改編在第十季第二集,2006年播出,有著相當明顯的改動。首先是偵探之二的巴鬥主任與雷斯上校都換人了,其中一位還被白羅視為嫌疑犯;謝塔納多了喜愛拍照的興趣,所以拍攝特殊照片成了被害原因之一;安妮與蘿達的關係略有變動;安妮與洛里默夫人成了多年未見的母女檔;多了男同性戀情節,真好奇若克莉絲蒂地下有知,她作何感想。而這些改動,對於讀過小說的人而言十分新鮮有趣,因為不知道兇手會不會與書中不同哩!

[ 相關連結 ]偵探:白羅
購書:《底牌》
IMDb:Agatha Christie's Poirot 10-2:Cards On The Table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底牌 白羅 克莉絲蒂
    全站熱搜

    呂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