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識見識:淺談臺灣的鑑識科學——陳用佛教授演講  「鑑識見識:淺談臺灣的鑑識科學」是2014年台北市立圖書館舉辦的「科學到民間」系列演講的第七場,於六月八日假舊莊分館舉行,台北市立圖書館的舊莊分館由於鄰近中央研究院,所以館藏以「科普」為特色,請陳用佛教授前來演說台灣的鑑識科學,自然是再適當不過了。對我這外地人來說,這場地的小缺點是離市中心有點遠,優點則是地下室有停車場,停車挺方便的。身為推理小說愛好者,有這種以一般大眾為推廣對象的鑑識科學講座,當然是要來認真來提升一下自己的科普知識了。

  主講者陳用佛教授是中央警察大學鑑識科學系的老師,前一陣子出版了《破案關鍵:指紋、毛髮、血液、DNA,犯罪現場中不可不知的鑑識科學》這本科普書籍,雖然陳老師是化學底子,但對於各鑑識科學各領域都有涉獵,演講過程中簡單地將指紋、血跡、毛髮、DNA、纖維、油漆等數種會用到鑑識的子項目一一說明,身為資深鍵盤柯南的一份子,有些事情我已經知道了,但有些事情還是頭一回聽說,這裡提出幾點分享給本部落格讀者們,以下說法為我個人轉述與解讀,若有理解錯誤則是個人學力未逮,一切以陳老師演講內容為準。
鑑識見識:淺談臺灣的鑑識科學——陳用佛教授演講1  
  陳老師提到「鑑識科學」應該正名為「法庭科學」,法律用途的科學就是鑑識科學。意思是說這個應用科學的領域,是運用科學方法、專業知識或經驗法則為訴訟之人與物提出客觀鑑定的結果。這與一般民眾如我,一提到「鑑識」,就想到指紋與彈道比對、血跡噴濺之類的刑事鑑識,但其實不只刑事方面需要鑑識,民事方面也需要啊!如鑑定親子關係是否存在(DNA鑑定)、房契地契遺囑的真偽(文書鑑定)之類的事項,都是在殺人放火勾當之外,也需要鑑識科學的幫助。

  「兩物接觸必有物質轉移」,這跟我們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有點像,這就是「路卡交換原理」,埃德蒙.路卡(Edmond Locard)是法國人,也是微物證據之父。而美國鑑識科學之父保羅.奇克(Paul Kirk)則追加:「嫌犯不可能不遺留證據在犯罪現場,以及帶走原本於現場的證據」。有沒有發現兩者的差異?前者是說「來過一定留下些什麼」,後者則補充了「來過也一定帶走些什麼」,這也是微物鑑識最基本的精神所在。

  纖維不都是圓的,有很多奇形怪狀的。死者的頭髮在顯微鏡底下會逐漸變黑,現在有從頭髮推斷已死多久的技術。台灣目前沒有私人的實驗室,都是官方的。這讓我想到以前看氣象只能看中央氣象局,現在則有民間的氣象公司成立,不知道鑑識這領域會不會有類似可昭公信的民間組織成立。目前有認證的都是實驗室認證,而不是人員經過認證。

  最有趣的是這個,今天聽到這個就不枉我下雨天舟車勞頓了,講DNA時提到,雖然驗DNA可以得出漂亮的DNA結果,但是若無嫌疑犯或資料庫(台灣就沒有DNA資料庫)可供比對,採到再多的DNA證據也沒用。有個知名的案例是「The Phantom of Heilbronn」或稱為「Woman Without a Face」,有名連續殺人犯神出鬼沒,只不小心留下了DNA證據,而這些證據指出,她(DNA可以看出是女的)自1993到2009的16年間,在奧地利、法國、德國,犯下了40起案件。用Phantom來形容是再精準不過了,怎麼會有人可以犯下如此之多又類型不同的案件(有殺人案有搶案)而不被逮?事後證明這位迷樣的女人的確存在,但她不是殺人兇手,是DNA證據出錯了,但是再哪個環節出錯了呢?這答案有點類似腦筋急轉彎,也很符合我對於推理小說「意外性」的要求,所以我就不在這裡公佈答案,破壞諸位推理樂趣了,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參閱底下維基百科的連結,或是聽聽陳老師的演講。據網路上消息這個案子在《CSI:NY》的第六季〈Dead Reckoning〉與《Silent Witness》第十五季〈Death Has No Dominion〉出現過,因為我都沒看過,所以不確定資料正確性。

  若對本場演講有興趣,卻因時間無法配合、或是現在才知道有這場演講的朋友們,可以上「科學到民間」的官方部落格,過一陣子會有本場的錄影可供線上收看,在家就可以修習鑑識學分啦!

[ 相關連結 ]
陳用佛教授個人頁面@中央警察大學
購書《破案關鍵》@博客來網路書店
The Phantom of Heilbronn@英文維基百科
「科學到民間」官方部落格

arrow
arrow

    呂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