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電影《頭號公敵》.jpg   我去看了《頭號公敵》(Public Enemies, 2009),一部以銀行大盜狄林傑真實故事為藍本改編的電影,主角是強尼.戴普,與調查局探員克里斯汀.貝爾鬥智鬥力,我在僅知道這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沒有其他背景資料的情形之下,頗為享受了這一部片。

  身為推理迷,我對於「罪案實錄」這一類書籍總是興趣缺缺,在英國玩耍時也發現書店裡會有「True Crime」一類專櫃,我一向略過,可見是的確有市場,但是我沒興趣,不過妙的是對於真實案件所改編的電影,每次得到的觀後經驗都不賴,《頭號公敵》就是如此。

2009年電影《頭號公敵》票根.jpg  真實案件改編的電影總不能偏離史實太多,除非歷史上該案本來就是開放是結局,像是開膛手傑克這種案子,不然亂演的話恐怕失去真人真事改編的初衷。看完電影我回頭看銀行大盜狄林傑留下的歷史,即使我覺得電影不錯,但傳奇故事似乎更吸引我,難道這就是真實世界比電影更離奇的實例嗎?

  舉例來說,電影裡的狄林傑雖然是輕鬆進入銀行金庫搜刮美鈔,不過歷史上的狄林傑傳奇,卻有對他作案更為細緻的描述,諸如假冒成販賣銀行警報系統的業務員進入銀行,藉以了解這些銀行的安全系統;或是與同伙偽裝成電影公司的人,出來找「搶劫銀行」的外景地點,騙過了許多人。這增添了狄林傑智慧型犯罪的形象,對於他為何可以進銀行如入無人之境來說,也更有說服力。

  電影裡狄林傑說到,銀行有非常多家,警方不可能在每一家都埋伏。如果只憑這一點就讓他有自信能一家一家闖,那實在是跟馬蓋先一樣有勇無謀,不管遇到什麼狀況都先做再說,時到時擔當(請以閩南語發音),再臨機應變就好。更別提電影中胡佛局長領導的聯邦調查局前身,正大規模展開科學辦案,相較於狄林傑的搶劫手法,實在難以說服正邪雙方足堪匹敵。

  所以我的結論是,看完電影雖然覺得不錯,但看過他的故事之後,又覺得電影好像少刻劃了點什麼,實在挺可惜的。

2009年電影《頭號公敵》1.jpg 2009年電影《頭號公敵》3.jpg 2009年電影《頭號公敵》2.jpg


[ 延伸閱讀 ]
電影「頭號公敵」觀影前熱身: 美國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黑道與亡命之徒(by Frey)

[ 電影海報 ]

2009年電影《頭號公敵》.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呂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